青州市红叶谷丨创作基地:我眼中的红叶谷秋韵

640.jpg

   霜降前后,缕缕秋风掠过青州西南的山峦,将北李村西山的红叶谷在青山绿水间晕染开层层叠叠的红。这里距青州市区近三十公里,隶属庙子镇。茶叶山、馒头山、“小五台”与西山一起如臂弯将其三面环抱,仁河靠村西侧静静流淌,而河西岸的红叶谷,正以一年中最热烈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个奔赴秋之邀约的游人。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红叶谷便已显露出轮廓。那山不是江南的灵秀小巧,也不是西北的雄浑壮阔,而是带着齐鲁大地特有的质朴与苍劲。岩石裸露处,纹理如岁月镌刻的皱纹,诉说着千万年的沧桑;而植被覆盖的坡地,此刻正上演着一场色彩的狂欢。
   黄栌是这片山谷的主角。入秋的黄栌,像是被天地间最细腻的笔蘸了朱砂,从山脚到山腰,再到山顶,一路燃烧上去。初时是浅红,如少女脸颊的绯色;继而转深,成了玛瑙的殷红;到了最盛时,便是火焰般的赤红,一簇簇、一丛丛,在枝头肆意张扬。风过处,红叶簌簌,似是无数红色的蝴蝶在林间飞舞,落英缤纷时,又在山道上铺就了一条红地毯,让每一步前行都充满了仪式感。
   北李村的老人说,这漫山黄栌,是一位忠臣的心血所化。相传隋唐年间,京城有位朱姓阁老,为官清廉正直,却因弹劾奸臣遭人暗算,被迫携家眷避祸南迁。辗转至青州西南山区时,恰逢寒冬,朱阁老一家饥寒交迫,幸得北李村民收留,并将其藏身的山庵改名为“朱老庵”。借“庵”为尼修行之地的名义,瞒过了追踪的官兵。朱阁老感念村民的救命之恩,从行囊中取出随身携带的黄栌种子,在裸露的荒山上悉心栽种。他说,黄栌耐贫瘠、耐干旱,既能固土护山,其枝叶还可入药消炎,愿为百姓留下一份长久的生计。
   春去秋来,朱阁老栽种的黄栌渐渐扎根成长,而他因积劳成疾,在一个深秋溘然长逝。村民们将他安葬在山谷最高处。次年秋日,那片黄栌竟齐刷刷红透了山岗,红得比别处更艳、更烈。后人都说,那是朱阁老的忠魂与感念化作了这漫山红叶,岁岁年年守护着这片救了他的山地。与黄栌的热烈形成对比的,是山谷间的松柏。它们始终保持着深沉的翠绿,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红色的海洋。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树,叶子或黄或橙,点缀在红与绿之间,让整个山谷的色彩层次愈发丰富。站在高处俯瞰,红叶谷就像一幅立体的油画,红的热烈、绿的沉静、黄的明亮,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得惊心动魄。
   仁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红叶谷东侧缓缓流过。河水清澈见底,秋日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与岸边的红叶交相辉映。红的叶、清的水、亮的光,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老人们说,朱阁老栽种黄栌的头几年,山谷曾遭遇大旱,幼苗大片枯萎。朱阁老心急如焚,每日在山岗上祈祷,甚至打算徒步下山寻水。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衣仙女手持花篮对他说:“忠臣善举,天地共鉴。”说罢拂袖指向山涧,一道清泉便汩汩涌出。朱阁老惊醒后跑去查看,果然见山岩缝隙中渗出清泉,顺着山势汇入谷底,形成了最初的仁河。
   仁河东岸,北李村悠然卧在山水之间。白墙红瓦的房屋在红叶的掩映下多了几分诗意。清晨,袅袅炊烟从村落升起,与山间的薄雾融为一体;傍晚,倦鸟归林,村民们的笑语声隐约传来,给这片山谷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村庄与红叶谷是彼此最好的点缀,村民们守着这片山、这条河、这片红叶,过着质朴的生活。他们或许早已习惯了这每年一度的绚烂,却也在不经意间,成了红叶谷人文画卷里的一抹暖色。偶尔有游客问路,他们会热情地指点,说起朱阁老的传说时,眼中满是自豪。有村民还指着一株最粗壮的黄栌说,那是朱阁老亲手栽种的“始祖树”,树龄已近千年。
   红叶谷的美,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或举着相机,追逐着光影,试图将每一片红叶的风姿定格;或沿着石阶小路缓缓行走,让身心在这自然的怀抱中舒展。石阶顺着山势蜿蜒,时而穿过一片茂密的红叶林,头顶的红叶如穹顶般将阳光过滤成细碎的光斑,落在肩头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时而又转出一片开阔地,让整个山谷的壮丽尽收眼底。有孩童缠着长辈讲朱阁老的故事,稚嫩的提问与红叶簌簌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成了山谷里最动人的乐章。游客们的身影或独行,或结伴,在红叶的背景下,成了流动的风景。有人忍不住拾起一片红叶,仔细端详它的脉络,那纵横交错的纹理,仿佛是朱阁老当年栽种时留下的印记;有人则坐在粗大的树枝上,与红叶来一张亲密的合影,笑容在红叶的映衬下格外灿烂。
   徒步在红叶谷,每一步都是惊喜。转角处,或许遇见一丛格外艳的红叶,生长在岩石缝隙中,恰似当年朱阁老在贫瘠山地上种下的希望;或许会发现一条隐秘的小径,通向谷口的清泉,泉水叮咚,仿佛还在诉说着仙女赠泉的佳话。耳边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是远处仁河的流水声,是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偶尔传来的鸟鸣,一切都那么和谐,仿佛一曲自然与历史交织的交响乐。
   红叶谷的秋,是热烈的,也是沉静的。它热烈于漫山的红,沉静于山水的相依,更厚重于传说的传承。站在山谷中,看红叶在风中摇曳,会忍不住思考生命的轮回与精神的不朽。从春的嫩绿,到夏的繁茂,再到秋的绚烂,最后归于冬的沉寂,每一片叶子都在完成它的使命;而朱阁老的忠善与村民的淳朴,借着传说与红叶,在这片山谷里代代相传,从未褪色。
   红叶谷的红叶,不是孤独的红。它与山相伴,是忠魂的栖居;与水相邻,是仙泉的滋养;与村相依,是人心的守护。它是大自然写给青州西南山区的一封情书,热烈而真挚;它也是历史留下的印记,在每年的秋天准时赴约,像在酝酿着一场关于冬天的梦,也像是在回味着千年的故事。而仁河的水,载着红叶的倒影,静静地流向远方,也将红叶谷的秋韵流向每一位到访者的人的心底。
   文图:邵文修

640 (1).jpg

640 (2).jpg

640 (3).jpg

640 (4).jpg

640 (5).jpg

640 (6).jpg

640 (7).jpg

640 (8).jpg

640 (9).jpg

640 (10).jpg

640 (11).jpg

640 (12).jpg

640 (13).jpg

640 (14).jpg


邵文修老师简介

640 (15).jpg

       邵文修,山东省青州市人,1956年生,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昌乐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潍坊市政府机关和文化系统工作多年,在晨鸣集团、世纪阳光集团、圣沣食品集团等大型企业担任过多年文化顾问等职,出版过约500万字的15部专著,其中摄影集《七彩阳光》、诗配影《阳光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与摄影集《林海壮歌》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另著有电子书籍《欧洲记行》《青藏高原》等,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2024年8月1日起被聘任为中国风景区摄影网公益点评摄影家,负责中国风景区摄影网及美丽中国摄影论坛发帖作品的点评。



感谢:青州红叶谷景区 吉信延友家庭农场


8 人阅读 · 昨天 10:48 发表

举报

评论(0)

高级模式

暂无回答,赶快抢沙发吧

0
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